中醫對於婦女月經的產生機制認識

月經的產生機制﹐是婦女生理方面的重要理論。

月經的主要成分是血﹐而血又賴氣之統攝﹑運行與調節。天癸的泌至賴氣血運送而發揮其效能﹐沖任需要氣血充盈乃能蓄溢有常﹐胞宮受氣血貫注才能行月經。可見﹐氣血的作用和變化直接與月經的產生和調節有關。而氣血的化源和調節又有賴於臟腑﹐氣血的運輸和灌輸又依靠經絡。因此﹐月經的產生須以臟腑功能正常﹑氣血調勻﹑經脈流通為其生理基礎。然而在月經初潮之前和絕經之後﹐健康婦女的臟腑﹑經絡﹑氣血能然進行著協調的生理活動﹐何以無月經﹐這說明在臟腑﹑經絡﹑氣血生理基礎的前提下﹐尚有主導月經產生的又一生理環節存在﹐這就是女性生殖軸。

(1)臟腑﹑氣血﹑經絡是產生月經的生理基礎。

1.臟腑與月經: 臟腑是生命活動中心﹐是月經產生的基礎。臟腑中腎藏精﹑脾生血﹑肝藏血﹑心主血﹑肺主氣﹐與月經的產生關係密切。

腎為身之本。腎藏精﹐精化氣而有腎氣﹐寓有元陰元陽。腎氣的溫勳作用﹐即是腎陽﹑命火﹔腎氣的滋養作用﹐即是腎陰﹑元精﹔腎氣的陰陽蒸騰又化生天癸。如此生化有常﹐行司生理活動。先天腎精又受後天水谷之精不斷補充﹐更主要的是腎氣化生之“天癸”藏受於腎﹐賴腎精長養﹐又得腎氣施泄﹐從微至盛而泌至有時。天癸在“月事通”與“月事竭”中起決定作用。腎精充髓養腦﹐腎精所化生之陽氣﹑陰氣主宰五臟六腑生化並調節十二經氣血﹐腎又係胞﹐沖任起於胞中。所以說﹐腎為天癸之源﹐沖任之本﹐也是月經產生的根本。

脾為後天之本﹐納水谷而化精微﹑生氣血。脾胃化生水谷之精以養先天化生天癸﹐脾胃所化之血上奉於心﹐輸入經脈而為用﹐陽明之經氣通于衝脈而助其盛大。脾胃參與肝藏血﹐主疏泄﹐受腎氣天癸的調控﹐而能司理血海。在月經的產生中﹐肝血注於衝脈﹐參與月經的周期調節。心主血脈﹐心氣推動脈氣而助血行﹐心主神明﹐調節心志。

肺主宗氣﹐氣帥血行血。心與肺為月經的產生﹐提供心血﹑肺氣﹐以助月經化生。

 腦為元神之府﹐主宰全身各部﹐腎主髓﹐腦為髓之海﹐腎腦相通﹐再生殖生理活動中相互作用﹐維持陰陽的動態平衡﹐使月經依時潮止。

子宮是奇恆之腑。子宮類臟﹐而能納藏經血﹐子宮類腑﹐而能溢泄經血。

子宮能藏能泄又與腎﹑衝任直接絡屬﹐使藏泄有時﹐故子宮為女性司月經之特有器官。

2.衝﹑任﹑督﹑帶與月經:衝﹑任二脈除能運行氣血﹑輸送精氣﹑攜帶天癸外﹐並能蓄盈血海之血。衝任之血營養子宮﹑胞脈﹑胞絡﹐以供產生經血之用。督脈貫脊屬腎﹐腎督之陽氣通於子宮﹐促進子宮成熟。帶脈約束諸經﹐有提攜衝﹑任﹑督﹑氣血的作用。

3.氣血與月經: 氣既是具有營養作用的精微物質﹐又是臟腑﹑經絡功能活動的表現。血是濡養臟腑﹑經絡的物質。在月經的產生中﹐血是月經的主要成分﹐ 氣是調攝月經的動力。 氣與血相依共為產生月經的生理基礎。

綜上 正如 《景岳全書‧婦人規》所云: “ 經血為水谷之精氣 和調于五臟﹐灑陳於六腑﹐乃能入於脈也。凡其源源而來﹐生化於脾﹐總統於心﹐藏受於肝﹐宣佈於肺﹐施泄於腎﹐灌溉一身 ….婦人則上為乳汁﹐下歸血海而為經脈。但使精氣無損﹐情志調和﹐飲食得宜﹐則陽生陰長而百脈充實﹐又何不調之有? ”概括了月經的產生是以臟腑﹑氣血﹑經絡為生理基礎。

(2) 腎氣盛﹑天癸至﹑任脈通﹑太衝脈盛是產生月經的主要環節。

1. 腎氣盛與月經: 腎氣是天癸之源﹐沖任之本。腎氣全盛﹐天癸泌至﹐氣血充旺﹐ 衝任流通﹐作用胞宮﹐月經始能潮至。若女子逾期尚未初潮﹐或年歲未至而提前絕經﹐常為腎氣不盛或腎氣早衰的現象。故腎氣盛是產生月經的根本。

  2. 天癸至與月經: 天癸是與生長﹑發育﹑生殖密切相關的真精。月經依時潮止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標誌﹐所以﹐天癸是腎主生殖最直接的精微物質﹐其泌至的微盛直接關係到月經的產生與周期的調節。童幼時期天癸 “甚微” ﹐不能促使衝任二脈充盛﹐故無月經。青年及成年時期 “及其既盛 精血乃旺” ﹐月經始潮繼而潮之有時。更年至老年﹐天癸行將竭止﹐衝任亦見衰少﹐月經絕止﹐表現為 “形壞 (面始焦﹐髮始墮﹐生殖器官漸萎縮) 而無子(生育能力喪失)” 。可知天癸在月經產生中具有重要作用。

 3. 任通衝盛 與月經﹔腎氣盛﹑天癸至﹐衝任始通盛﹐衝任將化生月經之物質灌注於胞宮﹐以備受胎之用﹐若未受孕則化月經由子宮排出。沖﹑任二脈共司陰脈之海﹐蓄溢有常﹐司理有節﹐則經血有週期而至。七七之後衝脈衰少﹐任脈虛﹐故月經亦停閉。

4. “子宮藏泄”與月經: 子宮是女性特有的器官﹐發育成熟的子宮能泄能藏﹐子宮在非行經其行“臟”的作用﹐主藏精氣﹐在行經期行“腑”的作用﹐主泄經血。這種藏而不泄和泄而不藏的周期﹐表現為子宮周期性排血﹐即月經。

在腎氣盛﹑天癸至﹑任通衝盛﹑子宮藏泄的生理過程中﹐天癸有賴腎氣盛而成熟泌至﹐沖任二脈有賴腎氣盛而通盛﹐子宮有賴腎氣盛而能藏泄。子宮是育子之宮﹐又是行經之宅。

(3) 月經週期節律與調節 月經是生殖周期的外在現象。多數婦女的月經以月經期﹐具有經常不變的時間生物節律﹐月經具有週期性﹑節律性﹐這個眾所周知的生理現象是如何形成的。古今中醫學醫籍未有明確解釋﹐多以“取類比象”說明其為自然現象。如認為月經週期的形成是“應月”﹐“天人相應”﹐人身的氣血亦隨周月的變化而變化﹐月經的周期是應月的結果﹐正如海潮受月之盈虧影響而有潮汐變化的現象一樣。此外﹐根據中醫學“身之本﹐本于先天”的學說﹐也有認為月經週期源於先天。歸納前面兩種認識﹐一是強調月經週期的形成是外源性的影響﹐一是認為由先天遺傳﹐屬內源性根據。可以說人體生理節律的形成雖有外源性的影響﹐但必須通過內源性依據才能起作用。相同的外源條件﹐不同的內源依據可以形成不同的個體節律﹐如月經週期﹑初潮與絕經年齡並不是每個婦女都一樣(但大多數是基本一致的)。所以﹐月經週期的形成﹐按照中醫學的觀點﹐從大的方面﹐可以說是先天內源依據和自然外源影響長期作用結果﹐是體內各種生理規律和外界自然規律長期相互作用﹑制約和適應的結果。

在月經週期中﹐陰陽﹑氣血具有週期性的消長變化﹐形成定期藏泄的節律﹐並以每月一次的月經來潮為標誌。陰陽﹑氣血的周期性消長是女性特有的生理變化﹐許多月經病的發生與這種生理性變化有著內在的聯繫。

一個月經週期劃分為四個階段﹐即月經期﹑經後期﹑經間期和經前期﹐在不同的階段﹐陰陽﹑氣血的消長有如潮水之漲落﹐月相之盈虧﹐呈現其月節律。

一︰月經期: 月經期又稱為行經期。此期血海由滿而溢﹐血室正開﹐子宮泄而不藏﹐通過陽氣的疏泄﹐胞脈通達﹐推陳出新﹐使經血從子宮下泄﹐氣亦隨血而泄﹐此期的“泄”是為了下一個周期的“藏”﹐故氣血均以下行為順。

二︰經後期: 此期又可稱為“陰長期”。經期陰血下泄﹐經後子宮﹑胞脈相對空虛﹐尤以陰血不足為主。此期血室已閉﹐子宮藏而不泄﹐通過腎氣的封藏﹐蓄養陰精﹐使精血漸長﹐充盛于衝﹑任二脈。此為“重陰”的階段。 

三︰經間期: 經過經後期的蓄養﹐陰精充沛﹐沖﹑任氣血充盛﹐重陰必陽﹐在腎中陽氣的鼓動下﹐陰陽轉化﹐陰精化生陽氣﹐出現氤氳之氣候。此為樂育之時﹐又有“的候”之稱。

在陰陽轉化之際﹐陰精與陽氣需要從月經後低水平的平衡狀態達到新的平衡。若陰精未達到“重陰”﹐或素體陽氣偏盛﹐未能達到新的平衡﹐在此期可出現陰陽轉化不協調﹐或陽氣內動﹐擾動血海﹐以致影響月經週期。

四︰經期前: 此期又可稱為“陽長期”。在經間期以後﹐陽氣逐漸增長﹐以達到 “重陽”的狀態。此期陰精與陽氣皆充盛﹐子宮﹑胞脈氣血滿盈﹐已為孕育做好準備。如胎元已結﹐則腎氣封藏﹐子宮繼續藏而不泄。若未孕育﹐則在陽氣的鼓動下﹐子宮﹑胞脈通達﹐泄而不藏﹐經血得以下泄。週而復始﹐開始下一個周期的定期藏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布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